可学答题网 > 问答 >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,中学教师资格证,资格考试
目录: 标题| 题干| 答案| 搜索| 相关
问题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赤壁赋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
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赤壁赋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

阅读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,完成下面的题 师:上课!我们用两节课时间研读了苏轼名篇《赤壁赋》,掌握了重要词句的含义,能够翻译全文,分析了文本的结构层次。今天,我们将探究四个问题,一是苏轼的情感历程,二是文章的感情基调,三是如何看待作者超然旷达的思想,四是感悟自然的途径。探究前,我还要问大家,对课文的词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? 生:有。如:“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 师:好。这是难解的句子。 生:这句可以直译为:在浩荡的水面行船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,却不知道要飞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;飘飘然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,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。 生:也可以意译为:多么广阔浩瀚,我们像在天空中驾风遨游,不知道船将飘向何方;多么飘然恍惚,我们又像遗弃尘世,独立长空,飞升成为神仙。 师:同学们认为直译好还是意译好。 生:直译好。 生:意译好。 生:老师,我以为可以直译的就要直译,不好直译的才能意译。 师:对。翻译文言文必须守住这一底线。 生:我认为直译时要落实关键词语。如:浩浩乎:水大的样子。冯虚御风:腾空驾风而行。冯,同“凭”。遗世独立:抛开人世,了无牵挂。羽化:道家用语,指成仙。登仙:飞入仙境。 生:这个句子表明在这如此美景之中,所有的烦恼已消失无影踪,人与大自然已经浑然一体,分不清天上人间。后来人们常用“羽化成仙”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不理世事,带有避世倾向的人。 师:非常好。还有吗? 生: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 师:你认为哪些词落实下来难? 生:不懂苏轼这句话的意思。 师:嗯。这句话理解起来有难度,你思考有深度。 生:直译为:只有这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,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,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,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,享用它们无穷无尽,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,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。 生:面对着清风与明月,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荡涤,宇宙无穷,所有的荣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,唯有这无边美景才能为我所用。 师:同学们,我们品读作品,不仅要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思,更要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,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,所谓知人论世,就是理解某个人的风格,而了解此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,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。 (投影)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八月,苏轼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持不同意见,新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中摘引了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,指控他诽谤朝廷,苏轼因而被捕,被关押在御史台狱,在狱一百多天,史称“乌台诗案”(御史台又称乌台)。后经多方营救,于当年十二月释放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元丰三年(1080年)苏轼到达黄州。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遭受政治迫害,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。“长江绕廓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”,水中的鲜鱼,山间的竹笋,江城的一切风物,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。这时,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,眺望如画江山,唱出了“大江东去”的豪放歌声。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,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,写下了千古名作《赤壁赋》。 师:我们从材料中读出了什么? 生:苏轼写作《赤壁赋》的缘由。 生:作者的情感寄托。 师:明代王世贞《游赤壁二首》说:“赋是双珠可夜明。”“双珠”指苏轼在元丰五年写的《赤壁赋》以及同年十月他再次去赤壁游览后写的《后赤壁赋》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、仕途坎坷,自己总结一生为“问余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澹州”(《自题金山画像》)。但是,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,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。我们现在就捋一捋作者的情感历程。 生:叙事。 生:写景抒情。 师:叙什么事?写什么景?抒什么情? 生:叙夜游赤壁之事。 生:写月出之前和月出之后之景。 师:哪些内容? 生: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 师: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? 生:一个友人相聚、泛舟江上、畅饮美酒、咏诗诵文、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、超然物外的境界。 师:怎么读出“舒畅飘逸、超然物外”内涵的呀? 生: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”和“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”是“舒畅飘逸”,“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”为“超然物外”。 师:好。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。 生(齐读):“壬戌之秋……羽化而登仙。” 师:这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,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:清风和明月交织,露珠和水色辉映。在这澄清、幽美的夜景中,主客秋夜荡舟,把酒诵诗。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,作者油然而生“遗世”“羽化”之乐,不禁飘飘欲仙。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。 师:这一段的感情色彩以什么为主? 生:喜悦为主。 师:依据是什么? 生: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”“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”两句中的“清风”、“水波”、“白露”以及“水光”写的是宽阔、瑰奇、壮美的景色,是乐景写乐情。 生:还可以从“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”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”“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”等语句中看出苏轼的喜悦心情。 师:好。请具体说说。 生:前一句劝客人喝酒,吟诵《月出》中的诗句,后二句写坐在小舟上的感受。 师:言之有据,言之有理。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远隽永的诗意,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,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,同作者一起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。 (板书)因景而乐 师:我曾亲眼看见庐山一景“三叠泉”,因其巨大落差而心动不已。同样,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情感反差。请同学们说说在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中,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? 生:悲伤。 师:何以言之? 生:通过两个反差表达作者情感的。一是作者饮酒放歌与客人悲凉的箫声形成反差,二是曹操的英雄气概与作者的青春虚度形成反差。 生:还有第三个反差,就是人生短促与作者志向难成形成反差。 师:说得好。我们先看第一个反差。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所形成的反差。 师:此段中的“乐”有何作用? 生:此段中的“乐”比上段“乐”更甚,与下层转入“悲”形成更大的反差。 师:“美人”古代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。歌词中的“美人”指代什么?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? 生:“美人”指作者内心所思慕的人,追求的一种理想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,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,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,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、不甘沉沦的情怀。 师:作者怎样描写箫声之悲凉? 生:作者借助夸张、想象,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,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、真切。 师:此段刻画了怎样的情景? 生: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,悲喜交集的情景。 师: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,箫声起,悲意生。哀怨,爱慕,哭泣,申诉,潜龙舞,嫠妇泣。六个比喻从悲声、悲音的角度,渲染了箫声的悲凉。主客触景生情,由欢乐转为悲凉,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。 生(齐读):“于是饮酒乐甚……泣孤舟之嫠妇。” 师: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转折过渡的作用,文章由情入理,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。我们再看课文第三段是用什么形式?抒发什么情感? 生:问答的形式。 生:悲伤的情感。 师:是主客问答的形式,是悲伤的情感,从哪里看出作者悲伤的心情? 生:作者“愀然”的面部表情,可见他已被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。作者“正襟危坐”的端庄举止以及惊异之下的发问和客人的回答,都表达作者苦闷、矛盾的心情。 师:有哪些原因使“客”产生悲伤心情的呢? 生:人物古代与当世对比而生悲 师: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。 生:先是引用曹操《短歌行》的诗句,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,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,特别是用“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”“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”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,引起人们特别是作者怀古之情;接着用“破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三个动词,以及“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”的夸张手法,凸显曹操横扫千里的气概。想当年曹操,看当下自己,苏轼将悲伤寄托在悲凉的箫声里。 生:宇宙无穷与须臾对比生悲。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极写生命的短促与自己的渺小,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哀叹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无穷。 生:理想现实与愿望对比生悲。“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说的是想法不能实现,只好把感慨通过洞箫的余响寄托给悲凉的秋风。我想,不是箫声悲凉,而是人心悲凉。 师:几位同学言之有据。请同学们用掌声感谢他们。 生(掌声) 板书:因事而悲 生:凭吊历史人物,苏轼感到悲伤。 生:哀叹人生短暂,苏轼感到悲伤。 生:幻想无法实现,苏轼感到悲伤。 师:有人说,这里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。虽为客语,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。同学们有自己的见解吗?这个问题留待后面探讨。到这里,我们分析了作者因景而乐和因事而悲的心情,那么,苏轼的情感还有变化吗? 生:有。因理而喜。 师:什么理? 生:长与短之理。作者以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?”问句引出下文一番哲学之理: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!”阐述自己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二重性,尽管不是唯物的,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,即如果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,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。我们不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,不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。到此,作者的忧愁得以解脱,悲伤得以抚慰。 生:人与己之理。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其警策意义不可小觑。 师:分析得好!作者认为解脱自己心中苦闷的出路在哪里呢? 生:从“惟江上之清风”到“而吾与子之所共食”一句是说: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是享受不尽的宝藏,只有忘怀得失,才能知足常乐。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,也是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剂良药。 师:这一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,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。“苏子”的回答,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,以明月江水作比,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,既有变的一面,又有不变的一面。从变的角度看,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;从不变的角度看,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,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恒,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,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。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。 生(齐读)“逝者如斯……而吾与子之所共食”。 师:最后一段内容与作者情感变化有什么关系? 生:写主人(作者)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,“客喜而笑”及其酩酊精神状态照应开头,极写游赏之乐,而至忘怀得失、超然物外的境界。主人因悟理而乐,客人因明理而喜。精神的自由、情感的释放,心情的轻松愉悦,显示了作者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。 板书:因理而喜 生:有点消极。 生(笑) 师:什么意思? 生:历史变迁,人生短暂都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,正因如此,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才要珍惜有限的光阴,尽最大努力增生命的宽度。而苏轼却借客人之口吊英雄人物,羡宇宙无穷,叹人生短暂。由此,作者消极可见。 生:对于饱尝人生苦味的苏轼来说,面对被贬之苦难,他能够胸襟豁达,思想开阔,达观超然,实属难能可贵,积极是文章感情基调不应忽视的主要一面。 生:我认为,文章感情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消极的一面,是积极到消极而积极的真实的情感循环。无论是忧伤还是喜乐,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。虽有“人生无常”的消极情绪,但他并不甘心消沉,而能够从消极、哀怨中解脱出来,表现出一种洒脱、豪迈的气度,使作品流露出某些积极进取、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。 师:观点辩证,有说服力。老师以为,文章感情基调是:作者从自己的遭际中悟出人生之理,从“人生无常”中明白“人生有常”之理,从官场失意中懂得苦闷后的洒脱,对后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那么,我们如何看待作者超然旷达的思想? 生:赏山川美景,吊古代英雄,都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个性。前者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,后者是官场失意后情感上的一种自我调节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有旷达乐观心情是必要又重要的。 生:今天看来,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的思想,对现实世界虽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,但我说,对人生而言,特别是对养身而言,其积极意义则不应忽视,否则,假期中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就不可理解。 生:这种思想和情感,对苏轼而言,是无奈,也是自然。在过去一部分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中有一定典型性,在人心不古、物语横流的今天,有点超然旷达的思想是必要的,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。 生:(掌声)。
参考答案
参考解析:

本题考查教学评价。

分类: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,中学教师资格证,资格考试
相关推荐

1、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一课制定的教学目

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,阅读并回答问题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:1.掌握文体知识"词":2.识记两大流派"豪放派...

2、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登高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登高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 阅读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,完成下面各题。 一、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...

3、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《秋天》的教学过程,请仔细阅读并

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《秋天》的教学过程,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作答。(一)引秋导入新课,激发兴趣(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)。(二)诵秋(1)请...

4、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陈情表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启发性意义。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陈情表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启发性意义。 阅读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,完成下面的题 师:在《陈情表》第一课时里,我们通过...

5、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京口北固亭怀古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京口北固亭怀古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 阅读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,完成以下各题。 一、导入 “烈日秋霜,忠肝义胆,千载家...

6、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雨霖铃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

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《雨霖铃》的教学实录,请简要评析这堂课。 阅读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,完成下面的题。 (课前,轻音乐声中,教师按照座位建议学生每6人...